與華龍共成長 | 在風雨兼程中收獲詩與遠方
發布時間:2020-12-04 信息來源:默認部門
著名詩人汪國真的一句“既然選擇了遠方,便只顧風雨兼程”,不知點燃了多少年輕一代追夢的激情。它讓我們勇敢地熱愛生命,無論前路如何,都要堅定地選擇心中的“遠方”。對于每一位華龍建設者來說,既然選擇從事了這份職業,就意味著肩負起新時代核工業人“詩與遠方”的責任。作為“80后”“90后”的新生力量,他們在探索自主三代核電建造的征程上,逢山開路、遇水搭橋,在風雨兼程中收獲成長與希望。
1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假如把一個成熟的機組比作是一塊精雕細琢的美玉,調試人做的事情恰好就是雕琢。如何把建設安裝完成的機組變得更加完美,就像刻刀剔除璞玉上的殘渣細屑。殘渣細屑在哪,怎么下刀,只有親手拿著璞玉,動手才能明白。
“從實踐中來,到實踐中去”,機組的問題只能在機組現場去發現,去解決,呆在電腦前、辦公室里發現不了解決不了問題,需要走出去,到現場去。調試的信息是用腳走出來的,試驗是手腳并用做出來的。走到現場才知道,一塊密封膠帶錯誤的粘貼,可能是壓縮空氣供應不暢的原因;廠房里潮濕的空氣,居然會影響加熱器的絕緣值;一扇虛掩的房門,正是負壓不足的根源。走出去獲得的信息,是書本和圖紙沒有的。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。
在調試工作久了,人漸漸變得踏實。在一次次圍繞調試工作的面紅耳赤的討論甚至爭吵,我學會了聽從不同專業的人的意見,同時準確清晰表達自己的看法。在試驗的準備和開展的過程中,為了解決問題開很長的會,等待泵平穩運轉的幾個小時里,我學會了壓下急躁,變得耐心。在遇到熟悉的客觀條件制約時,我學會了想盡一切方法去找能幫助試驗完成的人和事,而不是簡單的只是抱怨。
一天的試驗結束,走出機組的大門,最喜歡抬頭看天。廣闊無垠的天空,有時是橘藍相間的燦爛晚霞,有時是深藍夜幕下的漫天星斗。蒼穹之下燈火通明的機組,別有一番壯美,人比起天地是渺小的,而人又可以憑自己雙手和頭腦建設起一座座宏偉龐大的機組,微觀和宏觀在此時融為一體,成就感油然而生,疲勞和厭倦也消去大半。能做一點實在的事情挺好的,能參與到三代核電建設中,為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力量,不枉辛苦這一遭。
“華龍一號”的建設終會走到圓滿成功的那一天,我需要做的就是全程投入,靜靜等待?!?調試管理處 陳岳嶠
2 從懵懂無知到能夠獨當一面自2014年畢業加入到福清核電項目控制處,伴隨著“華龍一號”示范工程建設成長已經過了兩千多個日日夜夜。在我大三工程造價管理的專業課上,老師作為曾經AP1000項目設計造價工作人員,給我們講述了他從事AP1000設計造價工作時的經歷,或許從那時起從事項目管理工作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。
我初入投資管理科就接到了“華龍一號”示范工程同行評估及沙盤推演、初步設計概算收口審查會的工作任務。作為秘書組人員跟隨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現場調研、訪談,從設計方案到施工準備、從設備制造到采購倉儲,每天都聽到有不同的新名詞、新問題;作為初設概算收口的土建組組員,懵懂地看著手中的初設概算的三級表、聽組員們比對著能源標準、同行電廠各項取費規定和計算方式、聽前輩們對專家們提出的審查意見一條條地給予明確的回復,愈發覺得自己還要學習的知識有很多。有一個年逾古稀的專家在評估現場說,他十分羨慕我們這些年輕人,因為我們將參與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項目建設,這是他們那個年代的核電建設者們所一直期盼著的事情。
伴隨著興化灣畔的潮起潮落,看著窗外示范工程機組一天天地茁壯成長,而我也從那個初來乍到、懵懂無知的項目管理新人,經歷了從核準估算、初步設計概算、執行概算下達控制目標、年度投資計劃、基建預算的項目全過程投資管理工作,成長成了一個能夠獨擋一面的技經從業人員。示范工程投資管理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,我所在的投資團隊經歷了高強緊固件事件、新冠肺炎疫情、項目工期等一系列影響,第一時間收集并整理各類數據資料,預計各類風險因素對項目投資的影響,及時發出預警并做好資源保障工作,為示范工程建設保駕護航。
在這兩千多天的日月更替中,5號機組已實現成功并網,示范工程建成投產的勝利曙光在向我們招手。想起與公司各部門間對執行概算控制目標、年度投資計劃執行的交流研討,想起與外部設計單位經濟所、電規總院技術經濟分公司的專家們的交流學習,想起項目投資管理專項成果完成時的喜悅,想起工作中解決一個個難題時的如釋重負。作為技經人員所參建的第一個項目,伴隨著“華龍一號”的建設,當年埋在心里的種子已經破土發芽、欣欣向榮地長大,很欣慰能與“華龍一號”共同成長,祝愿“華龍一號”從興化灣畔揚帆起航、向世界展現國之重器的魅力?!?項目控制處 王星
3 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不會干涸我是2012年畢業來到福清核電大家庭的,第二年又應公司的需要主動申請加入調試工作。早就聽說調試工作很難很辛苦,但是人總要不斷地磨礪自己,用最貼近生活、最貼近工程的經歷使自己成為一個強大的人,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,所謂“艱難困苦,玉汝于成”便是如此。
彈指一揮間,我已經在調試領域耕耘了八個年頭,經歷了福清核電1-5號機組幾乎所有的重大節點,這過程中,發現和解決了一些問題,推動了一些事物的進展。
還記得三年前的黨支部集體學習,主題是“乘風破浪潮頭立,重整行裝再出發”,那時的我就在想,“乘風破浪”和“重整行裝”之間孰先孰后。今天的我想明白了,在舊的成績取得的同時,我們還面臨著新的任務、新的挑戰,華龍一號的“新”只有在我們不斷突破自己、突破對固有經驗的束縛的前提下才能欣欣向榮起來;我們只有以“以永遠在路上”的精神,重整行裝,才能創造新的成績,才能不斷地超越自我。
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”,早在華龍三周歲的時候,為了推動工程節點的實現,及時發現和解決現場問題,調試人就撲進了安裝現場?,F場的進度情況真不真,敷設一根電纜需要多少人,工作現場的安全隱患有哪些,工人師傅們的思想認知是怎樣,諸如此類種種,無一不是從最基本的調查研究開始,無一不是從最前線的建設者的手中、口中、心中得知。多和各行各業的工人師傅聊一聊,多在工程現場走一走,多對所見所聞往深處想一想,是我給自己的要求;在調查中看到自己的差距,在研究中尋求新的突破,成為我對自己的期待。一線工人永遠是最樸實最誠懇的群體,每當我在咨詢現場施工問題時,他們總能咧著嘴以最真摯的笑容給我解答。我想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種笑容,洋溢著滿足,滿懷著期待,每一個人都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了對華龍建設的傾心與關注,都化為了“華龍一號”奏鳴曲中最動聽的音符。
唯有把調查研究做扎實,才能做到“情況明,決心大”,才能做到心中有數、不慌不忙,才能給領導決策提供最為真實的參考。我當時跟蹤的“華龍一號”壓空子項,是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系統,但初來乍到的感覺卻是“丈二的和尚”。怎么辦?調查研究!沒有明確有序的施工邏輯,我們通過摸管線、找對比給他繪制一張建安施工邏輯圖;找不到制約,我們通過察現場、詢實情、捋邏輯給他指出現場的問題和將要面臨的困難。問題清楚了,就能做到有的放矢,認識到工作的緊迫性,就能既不盲目自信又不消極悲觀,就能既視未來的挑戰為“紙老虎”又能在戰術上足夠重視他。
五年來,伴隨著華龍的漸入佳境,我也在一點一滴中認識自己,認識“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不會干涸”,認識到“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”,認識到我們在歷史的進程上所能踏上的每一記堅定的步伐。歷史的大河洶涌澎湃,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,有華龍的陪伴,我們都將是創造歷史的主人?!?調試管理處 劉海蛟
4讓自己成為操縱員的眼睛作為一名華龍“新人”,自完成基礎培訓后,全部的工作生涯都安放在了“華龍一號”全球首堆的工程現場,值得自豪,也值得若干年后好好回憶。
半年多時間,作為運行值班員,我已經歷了核島、電氣、外圍三個崗位,每到一個新的崗位,第一件事就是學著巡檢,做著這件并不復雜且日復一日,但必須嚴陣以待的工作,讓自己成為操縱員的“眼睛”。我記得5月7日的那一天,作為當班值,我們完成了全球首堆重要廠用水泵聯通閥試驗,一整個早班的時間,我和兄弟們把每個連通閥都開關了各八百圈, 那天剛好也是“華龍一號”全球首堆開工建設5周年的日子,我們用實干為華龍慶生。我記得9月10日,最后一組燃料棒插入堆芯后,當時正在機柜間巡檢的我,聽到了廣播里振奮人心的播報,忍不住也在心里為華龍歡呼。我記得11月27日,機組首次并網成功,正好經過主控室的我,隔著玻璃看著里面的技術人員鼓掌慶祝的樣子,那一刻,自豪感油然而生。一路走來,我既是歷史的見證者,也是與華龍共成長的建設者,雖然現在自己能做的還很有限,但我相信未來的某一天,我也能用智慧與實干為華龍騰飛奉獻力量?!?運行三處 劉冬